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16篇
  免费   787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教育   16567篇
科学研究   4506篇
各国文化   96篇
体育   1714篇
综合类   1529篇
文化理论   44篇
信息传播   159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429篇
  2020年   585篇
  2019年   646篇
  2018年   551篇
  2017年   639篇
  2016年   734篇
  2015年   784篇
  2014年   1601篇
  2013年   2464篇
  2012年   2071篇
  2011年   2002篇
  2010年   1475篇
  2009年   1379篇
  2008年   1512篇
  2007年   1728篇
  2006年   1736篇
  2005年   1338篇
  2004年   1161篇
  2003年   958篇
  2002年   712篇
  2001年   587篇
  2000年   311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与当前文学研究中大量出现的“宏观叙事”相比,本文是一篇“小学”论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作品的情节布局、人物关系设置和文字风格,并结合作家的个人资料,意在论证玩世精神是《西游记》的核心倾向。  相似文献   
52.
公正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其更深层的蕴涵乃是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只有在合乎人性的社会关系中,人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人才能获得稳定的提升和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状态的社会公正、作为个体完满德性的个人公正以及人们出于自愿在公正的社会联合中自由地发展并实现自身的价值,都表明了在本质的意义上公正本身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53.
西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义价值理念在现实中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冲击。在充分扬弃传统理性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主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现代管理理念应树立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中国的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应以西方传统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主义价值理念作基础,自觉抵制其消极因素,吸收其合理成分,又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管理理论中的优良道德传统,重构中国企业管理中的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54.
弱势群体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的大局,已成为时下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客观剖析了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5.
国情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社会科学。文章阐述了国情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了国情学的概念、特征、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分析了国情学与其他相近学科的关系,指明了国情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6.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阐述,并从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等方面具体分析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在肯定社会资本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57.
面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写现代性”所倡导的消解理性、主体性及其意义异延论(解构美学),社会差异论(生存美学),语言游戏论(解释学美学),非主体可能论(崇高美学),实践美学从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出发,力图建构起人文理性、多维主体性、自由个体性、回应西方现代美学的不确定性、多元化、非人化、语言学转向等问题和趋向,开辟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被视为最精彩的网络生活方式的“网络日志”——“博客”,正以每日万余人注册的速度迅猛扩展,其态势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因为它意味着个人空间完全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匿名的渠道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而不受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关系的约束。由此产生的许多关系,如博克与博克网站、博克与读者、博克与所描写的人物等等,应当怎样规制,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9.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and leadership is presented.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s defined as the wish to acquire higher task demands (i.e. greater complexity) in the sense that employees have thought about change but have not yet acted to seek change. It explained why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s central prior to, during, and after organizational change is introduced. A model of determinants of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s establishe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in different stag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s demonstrated. Central aspects in this model are self-efficacy and leadership. Self-efficacy influences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This effect is demonstrated using the three assumed outcomes of self-efficacy (i.e., initiation of behavior, persistence, and effor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t is assumed that perceived leadership influences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self-efficacy (mastery experience, vicarious learning, and verbal persuasion) are regarded as possibly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is effec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下半叶,受社会变迁、国家权力、村落场域、农民分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江西农村宗族的真实面貌及其变迁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宗族并没有消亡,而始终扎根于农民的观念深处和日常行为中。作为农民群体的一种组织和生活方式,农村宗族亦处在变革与创新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